全国空降可约联系方式_风楼阁信息2024免费,全国资源群茶,学生同城空降

欢迎来到云南自考网!云南自考网为考生提供云南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云南教育考试院itpslww.ynzs.cnl为准。

联系我们:  0871-64332211

距25年4月自考成绩查询预计10

距25年10月自考考试预计168

考生服务:

  • 学士学位|
  • 转考免考|
  • 所在位置:云南自考网 > 金融学(本科) > 正文

    云南自考00140国际经济学押题资料

    2021-06-25 16:21:53   来源:云南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国际经济学》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非图形分析、计算知识点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1、理论提出者:亚当·斯密

      2、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

      (1)生产要素只有1种——劳动力

      (2)生产要素在一国内是完全同质的

      (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4)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6)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

      (7)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费用交易

      (8)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9)两国生产相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3、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4、绝对优势理论的积极意义

      (1)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2)主张政府应鼓励经济自由主义,

      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3)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

      (1)无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如何决定

      (2)理论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调整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合

      (3)适用范围比较局限

      二、比较优势理论

      1、理论提出者:大卫·李嘉图

      2、理论的前提假设

      (1)生产要素只有一种一劳 动力。

      (2)任何一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禀赋水平,并且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4)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6)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7)商品和劳务市场完全竞争

      (8)经济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运行

      (9)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10)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既定的

      (11)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不施加任何干预

      3、理论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的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但只要成本的差异程度不同,各 国即可找到本国的比较优势。

      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使得各国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

      【判定公式】 :设aLX、bLX、aLY、 bLY 分别表示 A、B 两国生产 X、Y 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

      则当:

     
    A 国生产X 的机会成本低于B国, B 国生产 Y 的机会成本低于A 国。

     

      A 国生产 X 产品具有比较优势,B 国生产 Y 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4、理论的贡献

      【贡献】:说明了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凭借比较优势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从中受益。

      5、理论的不足之处

      (1)该理论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2)该理论采用的是静态分析的方法,没有考虑动态发展变化的问题

      (3)没有考虑需求因素

      三、相互需求理论

      1、理论提出者:约翰·穆勒

      2、理论的主要内容

      (1)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为限(介于二者之间)

      (2)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

      (3)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对方原来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越接近本国原来的国内交换比例,本国从贸易中得到的利益就越少。

      3、理论意义:探讨了均衡国际贸易价格的决定问题,补充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要素禀赋与H-O 模型

      1、要素禀赋与要素密集度

      (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K和L)的相对比例

      (2)劳动丰裕与资本丰裕(针对国家):假设有A、B两个国家,分别拥有资本(K).劳动(L)两种要素,同一种要素两国的拥有量不同。如果

     
    ,则A 国是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型国家,而B 国则是劳动稀缺、资本丰裕型国家。

     

      (3)要素密集度:是指产品生产中投入的两种要素的相对比例

      (4)资本密集和要素密集(针对产品):假设使用K 和 L 两种生产要素生产X 和 Y 两种产品,如果

     
    ,则X 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 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2、要素禀赋论(H-O模型)

      (1)理论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俄林

      (2)理论基本假设

      [1]世界经济中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同质的产品和两种同质的生产要素,各国初始的要素禀赋水平是既定的,彼此各不相同。

      [2]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3]两种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4]两国消费偏好相同

      [5]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不存在规模经济

      [6]产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不受政策限制,运输成本为零

      (3)理论主要内容( H-O 定理):需求条件相同时,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该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4)理论意义:为不同国家进行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提供了便利标准,有助于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世界资源的应用。

      同时也为分析贸易的福利效应奠定了框架基础,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

      1、斯托尔珀( po,第二声)—萨缪尔森定理

      (1)定理: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 的报酬会提高, 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也都如此。

      (2)意义:自由贸易总体上可以改善一国福利水平,但是对国内不同要素所有者福利的影响不同。 一部分人福利改善, 另一部分人福利恶化, 这是一国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同一贸易政策持不同态度的主要原因。

      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

      (1)定理:在生产要素不能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的假定前提下,自由贸易倾向于使产品价格均等化。

      (2)首次证明者:萨缪尔森

      (3)妨碍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因素

      [1] 生产要素是非同质的

      [2] 国家之间产品价格存在差异

      [3] 不同国家技术不同

      (4)定理意义

      [1]自由贸易会缩小两国报酬的差距,这一点增加了一国政策选择的余地

      [2]一国出口密集使用丰裕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实际上间接地出口了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从而提高了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

      [3] 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不必向外移民或者输出劳动力来提高工资水平,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样能够提高本国的工资水平,减少与外国的收入差距。

      三、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里昂惕夫之谜的主要内容

      【内容】:美国是一个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本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却经过调查得出美国实际上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2、解释

      (1)需求偏好的作用。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需求因素影响一国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

      强烈的需求偏好可以使一国生产、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即需求逆转。

      (2)贸易壁垒的作用。贸易壁垒使

      H-O 理论所揭示的规律不能实现,因为不是自由贸易。

      (3)生产要素的分类。实际生产中投入的要素有许多无法归入资本和劳动。如果把生产中实际使用的劳动力分解为人力资本加非熟练劳动力,将人力资本量化后加入物质资本作为总资本投入, 再计算进出口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劳动比例会显著提高,里昂惕夫之谜消失。

      (4)要素密集度逆转。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有可能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即在一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另一国却是资本密集型。

      3、意义:引发了国际贸易理论界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实践的反思,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1、技术差距论(1)理论提出者:波斯纳

      (2)理论主要内容: 技术创新造成的国内外技术差距是国际贸易的原因

      【主要内容】 :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着技术被进口国模仿后,这种比较优势消失,贸易结束。

      

      (3)理论的经验研究范例

      [1]戈登*道格拉斯运用模仿时滞的概念解释了美国电影业的出口模式

      [2]盖瑞*胡佛鲍尔运用模仿时滯的概念解释了合成材料产业的贸易模式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理论提出者:弗农

      (2)理论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产品和人的生命- -样,要经历(引入期、成长、成熟、销售下降、衰亡期)

      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

      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格鲁贝尔;劳埃德)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1)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部门内同类产品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从统计的角度上来讲,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

      (2)理论动因 /理论解释:

      (3)理论的经验研究范例

      [1]戈登·道格拉斯运用模仿时滞的概念解释了美国电影业的出口模式

      [2]盖瑞·胡佛鲍尔运用模仿时滞的概念解释了合成材料产业的贸易模式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理论提出者:弗农

      (2)理论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引入期、成长、成熟、销售下降、衰亡期)

      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

      [1] 产品差别

      [2] 规模经济

      [3] 需求重叠

      1、产品差别

      水平差异 &垂直差异

      2、规模经济

      (1)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品的增加而递减。

      (2)规模经济的表现形式

      [1]内部规模经济

      [2]外部规模经济(根源)

      补充: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代表人物;美)保罗

      ?克鲁格曼和(以色列)埃尔汉南

      ?赫尔普曼

      2、代表作品:

      1985《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

      3、 内容:规模经济可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坎姆模型 1964

      (2)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

      3、重叠需求理论

      (1)理论提出者:林德

      (2)理论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产品出口建立在国内需求之上

      (1)两国之间的贸易流向与规模由两国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决定。

      (2)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之间潜在的贸易就越密集。

      

      (3)与要素禀赋论之间的差别:要素禀赋论更适合解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更适合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差异产品的产业间贸易。

      (4)产业内贸易指数

      [1]公式:

     
    ,其中 B 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X 表示出口, M 表示进口。

     

      [2]公式含义:当B=0 时,说明一个国家这种产业只有进口或出口,完全没有产业内贸易。

      当B=1 时,说明这种产业的产品出口与进口相等,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

      【注】:B 值的大小不一定意味着一个国家的产业越处于有利地位,但能反应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程度。

      B 越大,参与性越强。

      (5)评价:

      [1]从需求角度考察国际贸易的原因;

      [2]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要素禀赋理论 :南北贸易;产业间贸易: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 K 密与 L密产品

      重叠需求理论: 北北贸易;产业内贸易:制成品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1) 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发展;

      2) 更贴近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现实;

      3)与产业间贸易相比, 对要素相对价格的影响较小,贸易自由化面临的?;ぶ饕逖沽σ步闲?/p>

      三、产品内分工理论

      1、理论主要内容

      【定义】: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区段、 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价值链上的某一特定环节。

      2、产品内分工的基础

      (1)比较优势

      (2)规模经济

      3、产品内分工强度的决定因素

      (1)生产过程不同工艺环节在空间上的可分离性

      (2)不同生产工序的要素投入比例的差异度

      (3)不同生产区段的有效规模的差异度

      (4)产品及零部件单位价值运输成本的大小

      (5)跨境生产活动的交易成本

      4、当代产品内分工的动因

      (1)运输成本下降

      (2)信息交流成本下降

      (3)技术进步的影响

      (4)贸易自由化改革

      (5)发达国家鼓励加工贸易政策

      (6)发展中国家鼓励出口加工政策

      5.实质:生产布局的区位选择

      6.实现方式:横向扩展和纵向扩展

      7.常见概念:

      

      8.评价:

      

      补充:

      四、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

      1、已有贸易理论:假设企业同质,同一部门内所有企业要么都出口,要么都不出口;现实中,即便最有竞争优势的部门也只有部分企业出口

      2、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

      Melitz

      (1)企业间生产率水平的差异是企业是否出口的决定性因素

      (2)以 Krugman 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加了两个重要假设

      企业生产率水平存在差异,具有异质性特征

      企业出口需要支付开拓市场的固定成本及“冰山” 运输成本 (是指一单位运往外地的产品中只有一部分能到达目的地,其余部分会在途中消耗,消耗掉的就是运输成本。)

      (3)只有生产率高于出口门槛生产率的企业才有能力支付出口的固定成本及“冰山”运输成本, 进入国际市场, 低于出口门槛生产率的企业只能在国内销售,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市场

      

      贸易模式:

      1、内容

      1) 古典贸易理论:各国应出口(进口)生产率水平相对高(低)的产品;

      2) 新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两国不存在生产率水平差异,各国应出口(进口)密集使用其丰裕(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3) 规模经济理论:假设两国完全对称,各国各国应出口(进口)其(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品;

      4)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 每个部门中哪些企业出口,哪些企业仅服务国内市场,如果出口,如何确定出口产品的范围、产品组合以及出口的目的地市场。

      2、评价:

      1) 推动了贸易理论的演进从微观层面解释贸易发生的基础动因、模式和福利收益, 即生产率差异和沉淀成本构成了企业出口自我淘汰机制的假定基础

      2)相关实证研究对传统理论结果构成了挑战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

      1)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a)“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理论——R-N 学派b)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2)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a)经济增长的来源与PPC的变化

      i.生产要素的增加

      ii.技术进步

      b)经济增长的贸易效应

      c)小国;大国;贫困化增长

      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核心: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

      1、代表人物及作品: (美)迈克尔 ?波特;1990《国家竞争优势》

      2、内容:

      1)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要素推动;投资推动;创新推动;财富推动

      2)“钻石”模型Ⅰ Ⅱ

      3、评价:

      1)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探索和发展

      2)缺乏独创性;某些观点值得商榷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一、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理论

      (1)理论提出者:罗伯特逊

      (2)理论的主要内容

      [1] 经济增长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动态利益 [2] 出口增长可以带动实现经济增长

      【注】:R-N学派认为,该理论仅适用于19世纪

      2、对外乘数贸易理论

      (1)理论提出者:卡恩

      (2)理论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是指一国进出口变化与国民收入变动之间的倍数关系

      (3)对外贸易乘数公式:

    ,式中 b 表示边际消费倾向,t 表示边际税收倾向, m 表示边际进口倾向。由于b、t、m 均在 0~1 之间,所以对外贸易乘数必大于1。

      (4)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1]市场体系完善,需求的变动能够通过价格传递给生产者。

      [2]国内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生产点处于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

      二、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经济增长的来源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变化关系

      [1] 经济增长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动态利益

      【注】:R-N学派认为,该理论仅适用于

      2、对外乘数贸易理论

      (1)理论提出者:卡恩

      (2)理论主要内容(1)生产要素增加

      [1]要素均衡增长:生产可能性曲线同比例向外扩张。

      [2]要素单一增长:生产可能性曲线非同比例向外扩张。其中增长的要素所对应的密集型产品增长幅度大于非对应的密集型产品的增长幅度

      (例如劳动要素单一增长,则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长幅度大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增长幅度)

      (2)技术进步

      [1] 中性技术进步:指技术进步时资本和劳动的生产率同比增长,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例保持不变。由于技术进步可以增加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产出水平。所以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等成本线的变动。表现为等成本线同比例向外扩张。

      [2]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指技术进步使得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高于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增长。

      资本——劳动比率下降,使得等成本线非同比例向外扩张,而是偏向资本所在坐标轴扩张。

      [3] 劳动节约型进步:指技术进步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出相对于劳动的边际产出增加,生产厂商相对增加资本的使用。 资本——劳动比例上升。 表现为等成本线偏向劳动所在坐标轴扩张。

      [4] 中性技术进步下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移动变化:单一行业中性技术进步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沿着代表技术进步行业产品的坐标轴单方面扩张

      (例如仅限于 X 行业的中性技术进步会

      提高 X 产品的生产能力,但Y 产品生产能力不会发生变化)。两个行业同等程度的中性技术进步会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同比例向外扩张。

      2、罗勃津斯基定理

      【定理内容】 :在贸易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要素增长而另一种要素保持不变,密集使用该增长要素的产品的生产将会扩大,密集使用不变生产要素的产品的生产将会下降。

      [贸易?;だ砺踋

      一、重商主义

      15-17世纪:原始累积;黄金渴望;地理大发现

      1、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1)将金银货币视为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

      (2)对外贸易多卖少买(顺差)是获得财富的根本途径

      (3)极力主张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各种经济活动,采取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政策

      (4)承认人口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生产的重要力量:限制人口外流

      (5)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2、重商主义的时期划分

      (1)早期重商主义( 15世纪~16世纪中叶)

      [重金主义1重货币主义1货币差额论]

      代表: (英) 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

      1581《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

      观点:多卖少(不)买,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1 出超;严禁货币输出;行政干预

      (2)晚期重商主义( 16 世纪~17世纪)

      [重贸易主义/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 (英)托马斯· 孟;

      1664《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法)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 (意) 安东尼奥.塞拉观点:贸易顺差1出超政策体现:

      (1)托马斯.孟P75-76:

      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

      贸易差额的重点在于普遍平衡;

      贸易出超状况取决于生产者人数和技艺。

      (2)强调多卖,允许货币输出;长期的和总体的贸易顺差

      (3)途径及政策体现P76:

      国家垄断对外贸易;限制进口,征收?;す厮?在殖民地经营独占性贸易和海运业务,使其成为原料供应地和产品出口市场;实行航海法, 一些输往英国的货物必须使用英国或出口国的船舶运输;鼓励外国技工移入,限制本国技工外流等意义:

      指导欧洲各国制定外贸政策;

      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做出了贡献;

      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开始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形成的国际贸易一般理论奠定基础。”(J.A.Schumpeter)

      缺陷:

      不成体系;对国际贸易理解有误;忽视了生产领域。

      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1、幼稚产业的定义

      【定义】:指本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又面临国外强大竞争的、有良好发展前景产业。

      2、制造业?;ぢ?见补充)

      (1)提出者:汉密尔顿

      (2)主要内容:对美国制造业实行?;す厮暗恼?。

      (3)理论意义:对美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创了后起国家保护新兴产业的先河。

      3、幼稚产业?;ぢ?/p>

      (1)提出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1841《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2)主要观点

      [1]否定了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倡导保护贸易

      [2]发展生产力是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发点:生产力论替代价值理论

      [3]贸易政策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注】:李斯特将各国经济的成长划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时期。

      处于农业时期的国家,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处于农工业时期的国家,应该实行?;っ骋渍?处于农工商时期的国家,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3)政策主张

      目的:?;ご俳诿褡骞ひ档纳Ψ⒄?/p>

      [1]?;ざ韵笾饕枪谟字晒ひ?,但不需要保护农业。

      [2]关税是?;す诠ひ档闹饕侄?,并主张逐步提高关税

      [3]区别对待:对不同行业要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

      【注】:李斯特认为对奢侈消费品,只需征收很低的保护关税;但对生活必需品,则需要征收高关税基于充分?;? 对于国内不能生产的各种复杂机器的进口应当免税或征收额很低的关税。

      [4] 对国内某项工业的?;げ荒苡谰贸中氯?,?;ぶ荒茉谝欢ㄆ谙弈诮?/p>

      【注】:李斯特认为产品价格已低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时,应该降低?;せ蛘叱废?。对工业部门的?;な背ぷ畛げ荒艹?0 年,否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

      4、幼稚产业选择标准的发展

      (1)穆勒标准:受?;さ墓诓翟诒;そ崾蟊匦刖哂泄示赫Γ晌竟谋冉嫌攀撇?,只有这样才算达到了?;さ哪康?。

      (2)查尔斯·巴斯塔布尔标准:作为幼稚产业,除了满足穆勒标准外,还必须在将来所产生的利益必须超过现在实行?;ざ艿降乃鹗?。

      (强调成本收益比较)

      (3)默瑞·肯普标准:作为幼稚产业,除了满足巴斯塔布尔标准外,还必须只有先行企业获得的经验具有外部经济时,?;げ攀钦钡?。

      (4)小岛清标准:所?;さ挠字刹狄欣谇痹谧试吹睦茫杂字刹档谋;ひ欣诠窬媒峁沟亩浠?,保护幼稚产业要有利于要素利用率的提高。

      评价:

      1、促进了德国工业成长,使德国由封建制度加速向资义制度过渡;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指明了发展道路;标志着两大流派完全形成。

      2、缺陷:判定标准;?;さ氖侄?理论基础(生产力论;经济发展阶段论)

      三、超保护贸易理论

      1、理论提出者:凯恩斯;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背景:垄断资义;1929-1933;关税战

      3、传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论忽视的问题(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1)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过程对一国的国民收入与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

      3、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只强调了贸易平衡的重要性,而没有认识到外贸顺差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能过度追求贸易顺差):顺差过大时,国内货币供应量就会过多,从而使商品价格过高, 影响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过度顺差还会使本国的利率降低,进而引起资本外流,造成本国投资的减少。

      4、理论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认为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认为贸易顺差有益而贸易逆差有害。为了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一国在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应该争取实现贸易顺差。

      提出对外贸易乘数论

      (1)乘数—投资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

      (2)出口 /进口:扩大/减少国内需求 &带动 / 减缓增长

      (3)顺差不仅能理论上扩大本国有效需求,而且能以乘数的形式增加总收入,进而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5、与传统贸易?;だ砺鄣那?/p>

      (1)传统贸易?;だ砺壑饕康氖欠⒄贡竟纳?,而超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控制,以争取外贸顺差,解决失业问题。

      (2)传统贸易?;だ砺壑饕潜;ぞ寐浜蠊业挠字晒ひ?,而超?;っ骋渍弑;ざ韵笤蚴蔷梅⒋锕业南ρ舨怠?/p>

      (3)传统贸易?;だ砺壑饕;な侄问枪厮按胧;っ骋桌砺鄣谋;な侄位购泻芏喾枪厮按胧?/p>

      (4)传统贸易?;だ砺垡苑烙韵拗平谖?,而超?;っ骋桌砺墼蚋嗟匾哉固蜕唐非阆仁侄位竦妹骋姿巢?。

      

      四、新贸易?;だ砺?/p>

      1、中心——外围理论

      (1)理论提出者:劳尔·普雷维什《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及主要问题》

      (2)理论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整个世界经济体系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少数工业化国家,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另一部分则是广大非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外围。中心国家依靠资本和技术优势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外围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在世界经济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如果依靠传统的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将无法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

      【出路】因此普雷维什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贸易?;ふ?,促进国内工业化进程, 改善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而在外围发展中国家实行?;っ骋渍叩耐保行墓矣Ω醚蛲馕Ч铱攀谐?。(LDCs贸易保护;DCs向LDCs开放市场)

      (3)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1]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

      [2]初级产品和制成品进口需求弹性不同

      [3]工业制成品价格具有垄断性

      (4)评价对战后LDCs贸易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进口替代和贸易?;ふ叩贾碌驮龀?/p>

      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1)理论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试图证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和具有显著外部经济效应的战略性行业实行贸易?;ぃ梢孕竟笠祷竦镁赫攀?,从竞争者手中夺取垄断利润

      (2)理论意义:这一理论说明了政府有可能通过对本国战略性产业实行贸易?;?,从而改善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地位。但由于该理论是以牺牲竞争对手贸易利益为代价,对手不会坐视不管,从而该贸易?;ばЧ哂胁蝗范ㄐ浴?/p>

      (3)代表国家:日本战后;美国

      (4)政策主张

      1)代表:1983;(加)布兰德和斯潘瑟

      2)证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出口补贴可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3)福利影响:增加本国厂商利润;增加政府支出;若新增的利润能够抵消出口补贴的成本,那么本国福利将会改善,则贸易?;び庞谧杂擅骋?。

      4)模型略;例证:空客和波音

      5)双寡头竞争与规模经济:进口?;ひ源俳隹?/p>

      

      评价:

      意义: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探索和发展;立足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更符合大多数产品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为?;っ骋渍咛峁┝诵碌睦砺壑С?。

      缺陷:判定标准;报复,?;そ峁哂胁蝗范ㄐ?助长贸易?;ぶ饕澹艿蕉啾吖嬖蛟际?/p>

      补充:

      五、制造业保护学说

      代表:(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7—1804);1791年12月《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背景:政治独立,经济落后

      主要思想和政策主张:?;ず头⒄怪圃煲档谋匾院椭匾裕⒄怪圃煲档闹苯雍图浣永?/p>

      主张:?;す厮爸贫?/p>

      国家对经济干预、关税壁垒;向私营工业发放贷款;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建立联邦检查制度、 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限制改良机器的出口

      意义:

      (1)对美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开创了后起国家?;ば滦瞬档南群?

      (3)标志着西方国贸理论两大流派初步形成。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措施】

      一、关税

      1、关税的基本内容

      (1)关税概念:关税是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税收

      【注】: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国境关税制的国家。

      (2)征收关税的目的

      [1] 增加财政收入

      [2] ?;す诓?/p>

      [3] 限制某些商品的消费

      (3)特点:

      [1]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关税是一种间接税

      [3]海关代表国家向纳税义务人征收,征税对象是进出口商品

      [4]具有涉外性,是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

      2、关税的主要种类

      (1)按征税商品流向分类

      [1]进口税:进口国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对本国进口商征收的关税

      【注】:进口税率一般分为最惠国税率和普通税率

      [2]出口税:产品出口时本国海关向出口商征收的关税

      [3]过境税:对通过关境的外国货物征收的关税

      (2)按差别待遇分类

      [1]进口附加税:对进口商品除了征收正常的税收外,又加征的一部分关税

      【注】:进口附加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目的是改善贸易收支;另一类只针对个别国家的个别商品征收,主要包括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

      补充:

      1)直接或间接接受出口国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财政资助并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进口商品征收的进口附加税。

      2)进口商品享受了不可诉补贴以外的补贴;

      3)对进口国内某项已建工业造成重大损害或产生重大损害威胁,或阻碍某一工业的新建;

      4)因果关系;

      5)补贴金额和补贴产品进口数量超过微量和可忽略不计范围;

      6)反补贴税不得超过实际补贴额度;

      7)不得同时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

      反倾销税:对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进口附加税。

      征收规则:商品倾销确实存在;正常价格的确定

      对国内工业造成重大损害或产生重大损害威胁,或阻碍某一工业的新建;因果关系;倾销幅度和倾销产品进口数量超过规定的微量和忽略不计范围;反倾销税不得超过实际倾销幅度;不得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2]特惠税:指对来自某个国家或地区全部或部分进口商品征收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零关税,其税率低于最惠国税率

      [3]普遍优惠税:即在普遍优惠制下实施的优惠关税

      (3)按征税的目的,分为财政关税和?;す厮?

      (4)按关税的征收方法,分为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和选择税;

      (5)按关税的?;こ潭龋治骞厮昂陀行Ч厮?/p>

      3、关税的征收

      (1)关税的征收方法

      [1]从量税:从量税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等计量单位为标准征收关税。

      (价格上升,?;ぷ饔孟魅?

      [2]从价税:从价税是按照商品的价格为标准征收关税。(完税价格难确定)

      [3]复合税:也交混合税,即对同一商品既征收从量税也征收从价税。

      [4]选择税:指对同一进口货物同时订有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税率,由海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征税。

      [5] 差价税: 按照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价格差额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

      是一种可变关税。(

      2)海关税则

      [1]定义:是一国海关对进出口商品征收关税的依据。

      [2]分类:单式税则和复试税则(大多数国家采用)。

      [3]海关税则商品分类目录:各国普遍采用“海关合作理事会税则目录(CCCN)”

      

      4、关税的?;こ潭?/p>

      (1)名义?;ぢ剩菏侵刚魇展厮昂蠼诨跷锛鄹裉岣叩谋嚷省?/p>

      【注】:通常名义?;ぢ实扔诿骞厮?,名义关税的?;ぷ饔檬峭ü岣呓谄返募鄹?,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来实现的。

      (2)有效保护率

      [1]定义:是征收关税后国内某项产业增值提高的比例

      [2]计算公式: 只有一种中间投入品时,有效?;ぢ?/p>

     
    ,式中,V0和V1分别表示征税前后的增值,tf表示最终产品名义关税,ti表示某种中间投入品名义关税,a表示自由贸易条件下中间投入品在最终产品价格中的比重,(1-a)表示加工增值所占的比重。

     

      如果有n 种投入的中间产品,则有效?;ぢ实募扑愎轿?/p>

      [3]关税结构与有效?;ぢ实墓叵担?/p>

      

      [4] 关税升级:发达国家关税结构一般具有随生产加工深度的增加而提高关税税率的特征。

      二、非关税措施

      1、数量限制

      (1)进口配额

      [1]定义:进口配合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以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限制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限额的不准进口,或者征收更高的关税或??詈蟛趴梢越?。

      [2]种类

      绝对配额:在一定时期,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限定一个最高数额,达到这个数额后,便不准进口。

      关税配额: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以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 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或征收附加税款或???/p>

      [3]与关税的区别:收入去向不同、负面影响不同、管理难度不同。

      (2)自愿出口限制:是出口国根据与进口国达成的协议,在规定限额内自行控制某商品的出口量。

      2、补贴与倾销

      (1)补贴

      [1]定义:一些国家通过向本国企业提供补贴的方式增强本国厂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2]类型:国内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

      (2)倾销

      [1]定义:是出口企业以低于国内价格或者低于成本在外国市场上销售产品的行为。

      [2]目的:增加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3]类型:偶然性倾销(对进口国影响较小):出口国短期内在外国倾销商品,减少库存持续性倾销:持续地在外国市场以低于国内价格或成本销售商品掠夺性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所有竞争对手的价格在外国市场上倾销商品,挤垮竞争对手,取得市场垄断地位后再提高价格,弥补倾销期间承受的损失

      3、金融管制

      (1)外汇管制:一国政府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本国货币汇价,对本国对外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限制的制度。

      (2)外汇倾销:指通过本国货币对外贬值来扩大出口。实行货币倾销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是货币贬值程度大于国内价格上涨程度;

      二是其他国家不实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或者采取其他报复措施。

      4、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

      (1)当地成分要求:指一国规定某些产品的国内成分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允许在国内销售。

      (2)政府采购政策:指政府对政府部门的办公设备、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的购买。

      (3)技术与管理标准

      [1]定义:是每个国家对本国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在技术、安全与卫生方面,都要求符合一定的标准,进口商品也必须满足,否则不能再国内销售

      [2]类型技术标准:各国拥有自己的技术标准。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别

      卫生检疫规定:各国对食品和日常用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做出限定规则

      包装盒标签规定:各国对进口商品的包装盒标签做出规定,外国商品不符合要求则不能进口

      【贸易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的贸易政策演进

      1、资本主义原始时期的贸易政策

      (1)限制进口政策

      (2)限制出口政策

      (3)其他措施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1)废除谷物法(1846年)

      (2)降低关税税率,减少纳税商品数目

      (3)废除航海法

      (4)取消特权公司

      (5)改变对殖民地贸易政策

      (6)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

      3、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っ骋渍?/p>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超?;っ骋渍?/p>

      【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っ骋渍吆土酱问澜绱笳狡诩涞某;っ骋渍弑冉?/p>

      (1)后者?;ざ韵罄┐?/p>

      (2)两者保护目的改变

      (3)后者?;ご胧└嘌?/p>

      (4)后者?;ご庸谘由斓搅斯?/p>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6、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注】:该贸易?;び氪匙龇ǖ那?/p>

      (1)被?;さ纳唐范韵蟛欢显黾?/p>

      (2)?;ご胧┲掷喾倍?/p>

      (3)转向系统的管理贸易体制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7、乌拉圭回合之后贸易自由化的艰难推进

      (1)乌拉圭回合谈判不但使得传统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被大量削除,而且还涉及投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新领域。

      (2)乌拉圭回合的另一个成就是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战略

      1、进口替代战略

      (1)定义:是指通过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的工业,实现用本国或本地区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品来满足国内或区内的需求,最终实现本国或本地区全面工业化的战略。

      (2)代表性国家:拉美国家、中国

      【贸易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的贸易政策演进

      1、资本主义原始时期的贸易政策

      (3)类型

      [1]顺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从非耐用品入手)

      [2]逆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从重工业开始)

      (4)理论依据

      [1]重商主义

      [2]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3]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4]发展经济学有关理论

      (5)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国家和地区具有的特点

      [1]丰富的国内或区内资源

      [2]较大的国内或区内市场

      [3]二元经济结构

      【注】:二元经济是指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内,比较先进的资本密集型且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工业部门和传统的落后的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6)政策措施

      [1]关税、非关税壁垒

      [2]外汇管制

      [3]本币币值高估政策

      (7)评价

      [1]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并没有达到当初各国和地区设想的结果,实行进口替代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没有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强国

      [2]进口替代战略导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国内或区内价格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扭曲

      [3]进口替代战略会导致生产的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流失

      [4]进口替代战略会加重外汇短缺、农业落后及就业压力

      【注】:许多学者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它违背了比较优势原则

      2、出口导向战略

      (1)定义:是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促进本国和本地区的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从而发展经济的战略。

      (2)代表性国家:“亚洲四小龙”

      (3)理论基?。罕冉嫌攀评砺?/p>

      (4)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国家和地区具备的特点

      [1]国内或区内资源贫乏

      [2]国内和区内市场狭小

      [3]劳动力价格低廉

      (5)政策措施

      [1]较低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2]出口补贴和其他鼓励出口的措施

      [3]货币贬值

      [4]放松外汇管制

      (6)评价

      [1]从总体情况上来看,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是更成功的。

      [2]对国际市场依赖严重等

      3、两种导向战略的比较(以是否违反比较优势原理来分析即可)

      三、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

      1、计划经济时期的进口替代战略

      (1)政策措施

      [1]人为地压低利率、工资、原材料的价格

      [2]资源的计划配置

      [3]贸易控制

      [4]压低外汇汇率及外汇管制

      (2)导致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严整失衡

      [2]外汇短缺

      [3]城市化进程慢

      [4]生产效率低下

      2、改革开放后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

      (1)进口替代下的出口促进时期( 1980— 1983)

      (2)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混合时期( 1984—1994)

      [1]进口替代为主的阶段(1984—1990)

      [2]进口替代减弱的阶段(1991— 1993)

      (3)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时期(1994—2001)

      (4)加入 WTO以后的贸易自由化(2001 以后至今)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系】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及发展

      1、定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打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2、形式

      (1)自由贸易区

      [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对非成员国依然保持着壁垒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2]重要特点

      在该经济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真正实现了自由贸易。但

      是这种自由贸易是严格限定在参与国与成员国之间的

      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2)关税同盟

      [1] 定义: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进口关税或者其他贸

      易政策措施

      [2] 重要性质

      关税同盟对成员经济体的约束力比自由贸易区大

      关税同盟包含鼓励成员国增加非关税壁垒的倾向

      (3)共同市场

      [1] 定义:是指各成员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

      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而且还实现了服务、

      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2] 特点: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4)经济联盟

      [1] 定义:是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了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

      动外,还协调甚至统一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政策

      [2] 特点:成员国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各种经济政策

      【注】:当汇率政策的协调达到一定程度时,以至于建立了成员国共同使用的货币或者统一

      货币时,这种经济联盟又称为经济货币联盟

      (5)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1] 定义:指成员国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

      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

      【注】: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

      [2] 形式:

      邦联制:各成员国的权利大于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权利(邦

      >联)

      联邦制: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权利大于各成员国的权利(联

      >邦)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欧盟:是目前存在层次最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2)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3)亚太经合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开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二、关税同盟的效应分析

      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1)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系】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及发展

      1、定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打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

      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2、形式

      (1)自由贸易区

      [1] 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

      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对非成员国依然保持着壁垒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2] 重要特点(2)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

      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上的转移

      (3)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图形分析为主)

      2、关税同盟的扩大出口效应:

      关税同盟给参加国带来更大的出口机会,

      从而带来更多福利。

      3、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1)关税同盟具有市场扩大效应(规模经济效应)

      (2)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

      (3)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

      三、关贸总协定

      1、定义:是协调各国和地区对外贸易政策及对外贸易关系的协定,由23个国家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署

      2、关贸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

      (1)以关税让利为主的阶段( 1— 6 轮谈判)

      (2)以非关税壁垒谈判为主的阶段(第 7 轮谈判)

      (3)一揽子解决多边贸易体制问题的阶段(第 8 轮谈判)

      3、多边贸易谈判的成就

      (1)通过关贸总协定组织的八轮谈判,各缔约方进口关税水平都有明显的下降

      (2)关贸总协定创造了良好的国际贸易秩序

      (3)作为具有组织性的协定,关贸总协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四、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1)非歧视原则:要贯彻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

      (2)贸易自由化原则:指通过减少贸易障碍,促进贸易的扩大

      (3)可预见性原则:指各成员国在贸易政策执行之前,要对成员公开并通知世贸组织

      (4)促进公平竞争原则:指世界贸易要在公开、公正和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5)鼓励发展和改革原则:指对发展中成员的经济发展和改革采取鼓励原则

      2、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

      (1)监督执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所签署的多个国际协定(首要任务)

      (2)组织国际贸易谈判,并提供成员进行贸易谈判的场所(重要职能)

      (3)解决成员之间贸易纠纷

      (4)指导各成员制定对外贸易政策

      (5)向发展中成员提供技术和培训

      (6)与其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

      3、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1)性质不同。关贸总协定是“临时规定”的协定,而WTO则是正式的

      (2)管辖范围不同

      (3)管理机制不同

      (4)争端解决运行机制不同

      【国际资本要素流动】

      一、国际资本流动概况

      1、国际资本流动的产生于发展

      (1)国际资本流动首先于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2)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向发展中国家是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蟪鱿值?/p>

      (3)国际资本结构由传统的银行资金转为国际直接投资、银行信贷和债券市场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

      1、定义:国际资本流动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以及与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资本转移、输出与输入。

      【注】:与国际货物交易的区别在于货物交换实现了货币所有权的转移,而国际资本流动只是发生了货币使用权、支配权的让渡, 并未发生所有权的转移。而且这种流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2、资本在各国之间大量顺利流动的前提条件

      (1)各国不实行外汇管制或者外汇管制较少

      (2)要有健全、完善和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

      1、长期资本流动

      (1)定义:指流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者未规定期限的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

      (2)类型

      [1]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把资金投入另一国的工商企业,或者在那里新建生产经营实体的行为。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分为创办新企业、购买外国企业股票达到一定比例(10%~25%以上)从而拥有对外国企业实质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保留利润额的再投资

      [2]国际证券投资:是指通过在国际债券市场中购买中长期债券或者在国际股票市场上购买外国公司股票来实现的投资。

      [3]国际贷款:是指1年以上的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银行贷款和其他贷款。

      2、短期资本流动

      (1)定义:是指期限为一年或者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

      (2)类型

      [1]资金调拨流动:主要包括银行资金流动和贸易资金流动

      [2]保值性流动:是指为了保证短期资本的安全性和盈利性,采取各种避免或者防止损失措施而引起的国际间资本转移

      [3]投机性流动:是指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证券和金融商品价格的变动差异的预期,进行各种投机活动而引起的国际间资本转移

      四、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原因

      1、基本原因:一方面国际剩余资金供给充裕,另一方面国际资金需求旺盛

      2、其他原因

      (1)对高额利润的追求

      (2)国际风险因素

      (3)汇率因素和利率因素

      (4)经济政策因素

      五、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及其控制

      1、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资本输出国 (1)能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2)提高国际经济地位
    (3)有利于克服贸易?;ぶ饕?br /> (4)可以带动货物和服务出口
    (1)资本输出面临较大的风险
    (2)大量资本输出可能妨碍国内经济发展
    (3)增加了潜在竞争对手
    (4)丧失国内部分经济效益
    (5)减少本国就业机会
    资本输入国 (1)缓和资金短缺的困难,扩大
    了本国的投资能力
    (2)扩大了本国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3)扩大了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4)开辟了新的就业领域,增加了就业机会
    (1)可能损害本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2)可能造成本国沉重的债务负担
    (3)外资的进入会挤占当地的销售市场,并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
      2、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

      (1)实行外汇管制

      (2)政府颁布一些限制资本流动的法令、条例和政策

      (3)确定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

      (4)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发挥国家金融机构的作用

      六、国际间接投资

      1、定义:国际间接投资是指一国借助于国际资本市场,通过资本的贷方行为来谋求资本保值与增值的一种盈利性金融活动。

      2、国际间接投资发展的新特点

      (1)数量大幅增长

      (2)发达国家间的投资占主要地位

      (3)国际间接投资流向逆转,出现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投资的趋势

      (4)国际间的货币脱离世界生产和国际贸易活动而形成单独运动

      (5)资金需求增加

      (6)国际资本将更多地流向投资环境较好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

      3、国际间接投资发展的动态经济效应

      (1)对经济稳定性的影响:资金突然流入致使投放于经济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利率下降并使支出扩大, 其可能出现的最终后果是通货膨胀。反之,资金流出具有使货币供应量外流的危险,从而引起经济衰退。

      (2)对资本积累的影响:资本积累最终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储蓄水平。因而一国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状况,是其日后进行大规模资本积累的起点。

      (3)对经济国际化的影响:资金流动是推动经济国际化的主要力量之一。

      七、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1、国际直接投资

      (1)定义:是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为主要目的的资本外投。

      (2)类型

      [1]按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分类:

      水平型投资(横向型投资):指企业到国外投资,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一致的附属机构,同时这些国外附属机构能够独立完成产品的全部生产和销售过程。

      垂直型投资(纵向型投资):指企业到国外建立与国内的产品生产有关联的子公司,并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实现专业化协作。

      混合型投资:是指企业到国外投资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完全不同,

      生产不同产品的子公司。

      [2]按照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分类:

      独资经营:是指完全由外商出资并独立经营的一种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常被采用)。

      合资经营: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依据东道国的房率,并经东道国政府批准,在东道国境内设立的、以合资方式组成的经济实体。

      合作经营:指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投资者,在签订契约或合约、 协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国际经济合作形式的简称。

      合作开发:是资源国通过招标方式与中标的一家或几家外国投资开发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合同,明确各方的权、责、利,联合组成开发公司,对资源国石油等矿产资源进行开发的又一种国际经济合作的经营方式。

      [3]按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分类:

      新设投资:也叫绿地投资。是指投资者在东道国设立新的企业的投资行为。并购投资:并购是指“兼并”和“收购”。兼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独立的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另一家或更多的公司。而收购则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买另一家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和股份,取得另一家企业控制权的交易行为。

      2、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特点

      (1)金融危机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深远

      (2)并购增长但绿地投资仍占主导

      (3)初级和服务业部门直接投资形式好转

      (4)主权财富基金显示投资发展的潜力

      (5)发达经济体推动全球直接外资流出量攀升

      (6)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开始超出发达经济体

      (7)发展中经济体的直接外资吸引力和贡献指数排名正在上升

      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垄断优势论

      [1]提出者:海默

      [2]主要内容: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型企业更有利的垄断优势,所以在国外生产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2)寡占反应论

      [1]提出者:尼克尔博克

      [2]主要内容:在寡占市场上,寡头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寡头企业率先在某一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就地生产销售产品,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对该地区的出口量就会减少,致使公司的收益下降。如果寡头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而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 就会使同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国内、国际经营均处于不利地位。

      为克服上述风险,其他企业就不得不群起而攻之,力求恢复其原有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地位。

      (3)内部化理论(略)

      (4)国际折中理论:提出者:约翰·邓宁

      4、国际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竞争力的强化作用:跨国公司之所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因为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建立起来相对完善的内部市场,进行公司内部贸易,以降低交易成本,改善组织结构及其效率,减少由外部市场不完全性所带来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整个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5、转移定价

      (1)定义:是指跨国公司内部相互约定的出口和采购货物、服务与技术时使用的一种价格。

      (2)类型

      [1]资金融通转移定价

      [2]有形资产转移定价

      [3]无形资产转移定价

      (3)作用

      [1]有助于实现跨国公司经营中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经营目标

      [2]逃避税收

      [3]获得竞争优势

      [4]规避风险

      [5]减少利润过高带来的麻烦

      [6]调拨资金

      【外汇与外汇市场】

      一、外汇

      1、外汇的基本内容

      (1)外汇的概念: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它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动态意义上的外汇是指人们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来清偿国际间债务关系的行为,此时外汇的概念结算。而静态含义是指可以以外币表示的在国际结算中使用的各种支付手段或工具和各种对外债权,即等同于外汇资产。

      (2)中国规定的外汇类型[1]

      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

      [2]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

      [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

      [4]特别提款权

      [5]其他外汇资产

      (3)判断一种外币资产是否属于外汇的标准

      [1]普遍接受性

      [2]可偿性

      [3]可兑换性

      2、外汇的种类

      (1)按自由兑换程度的差异区分

      [1]自由外汇:是指不需要经过货币发行国批准,就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兑换,或自由用于第三者支付的货币。

      [2]记账外汇:指不经货币发行国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对第三国支付的外汇。

      (2)按来源和用途区分

      [1]贸易外汇:是商品进出口及从属活动收支的外汇。

      [2]非贸易外汇:是指进出口贸易以外的国际收支的外汇。

      (3)按交割期限区分

      [1]即期外汇:是在外汇成交后于当日或两个交易日内办理交割的外汇。

      [2]远期外汇:是按商定的汇价订立买入或卖出的合约,到约定日期进行交割的外汇

      (4)按外币的形态区分

      [1]外汇现钞:指外国钞票、铸币(主要由境外携入)。

      [2]外汇现汇:是指其实体在货币发行国本土银行的存款账户中的自由外汇。

      [3]各种外汇的标的物:一般只有转化为货币发行国本土的银行的存款账户中的存款货币,即现汇后,才能进行实际上的对外国际结算。

      二、汇率

      1、汇率的定义及其标价方法

      (1)定义:是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或比价,也可以理解为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注】:国际汇兑中, 不同货币之间可以互相表示对方的价格,因此汇率有双向表示的特点。

      (2)标价方法

      [1]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

      [2]间接标价法:又称为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从而间接的表示出外国货币的本国价格。

      [3] 美元标价法:又称纽约标价法。是指在纽约金融市场上,除了对英镑和欧元用直接标价法外,对其他外国货币都用间接标价法的标价方法。

      2、汇率的种类

      (1)即期汇率:也称现汇汇率,是指买卖外汇的双方在成交的当天或第二个交易日进行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

      (2)远期汇率

      [1]定义:也称期汇汇率,是指买卖外汇成交后签订的外汇交易合同中按约定时期进行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

      【注】:买卖远期外汇的期限一般为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等。

      [2]报价形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报出远期外汇的买价和卖价,二是以远期差价表示的报价。

      [3]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关系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

      远期差价

      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即期汇率+ 升水(升水表示远期外汇比即期外汇贵)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贴水表示远期外汇比即期外汇便宜)

      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 升水

      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 贴水

      (3)买入汇率:又称买入价。是指外汇银行从客户手中买入外汇时所采用的汇率。

      (4)卖出汇率:又称卖出价,指外汇银行卖给客户外汇时所采用的汇率。

      (5)中间汇率:指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平均数。

      (6)基本汇率:指一国选择一种国际经济交易中最常使用、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的可自由兑换的关键货币作为主要对象,与本国货币对比后订出的汇率。

      (7)套算汇率:是指制定出基本汇率后,本币对其他外国货币的汇率就可以通过基本汇率套算出来。这样得出的汇率就是套算汇率,也叫交叉汇率。

      (8)官方汇率:是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管理机构制定并公开的汇率,也叫法定汇率。

      (9)市场汇率:是指在外汇市场上由外汇供求关系自行决定的汇率。

      (10)单一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对另一种货币只有一种汇率。

      (11)复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对另一种外币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汇率。有双重汇率和多重汇率两种形式。

      【注】:复汇率是外汇管制的产物,具有不公平性和歧视性,目前只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

      (12)名义汇率:是指现实中的货币兑换比率。

      (13)实际汇率:也称真实汇率。 是对名义汇率进行物价因素调整之后得到的汇率,二者的关系为:

     
    其中er表示实际汇率,e表示名义汇率,P外表示外国物价指数,P内表示国内物价指数。

     

      (14)有效汇率:是各种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为:A币的有效汇率/A国货币对i国货币的汇率

     

     

      【注】:比较有名的名义有效汇率指数有IMF编发的多边汇率模型指数和美国联邦委员会编发的多边贸易加权有效汇率指数。

      (15)开盘汇率:指一个外汇市场在一个交易日刚开始营业、进行外汇买卖时用的汇率报价。

      (16)收盘汇率:指一个外汇市场在一个交易日的外汇交易终了时的汇率报价。

      三、外汇市场

      1、外汇市场的基本内容

      (1)概念:外汇市场是进行外汇买卖的场所。

      (2)外汇市场上外汇买卖的类型

      [1]本币与外币之间的外汇买卖

      [2]不同币种之间的相互买卖

      (3)外汇市场的构成

      [1]外汇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体,主要包括专营或兼营外汇业务的本国商业银行和开设在本国的外汇商业银行分支机构。

      [2]外汇经纪人:即中介于外汇银行之间或外汇银行与顾客之间,为买卖双方接洽外汇交易而收取佣金的汇兑商。

      [3]顾客:包括交易性的外汇买卖者(套期保值者)、投机性的外汇买卖者(外汇投机商)。

      [4]中央银行:是一国行驶金融管理和监督职能的专门机构。

      2、外汇市场的特点

      (1)外汇交易的商品不是一般的实物商品,而是交易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

      (2)有市无场

      (3)外汇市场汇率行情波动性大

      (4)循环作业

      (5)外汇市场交易的币种相对集中

      3、世界主要的外汇市场

      (1)伦敦外汇市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外汇市场。

      (2)纽约外汇市?。菏堑诙问澜绱笳街蟛欧⒄蛊鹄吹模且桓鲎杂傻?、完全开放的外汇市场。

      (3)东京外汇市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开放的外汇市场

      【注】:东京外汇市场的特点是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和交易的币种相对较少。

      (4)香港外汇市场

      四、外汇交易

      1、定义:外汇交易是指不同货币的相互买卖,每笔交易的买卖双方各自在买入一种货币的同时又卖出另一种货币。

      2、外汇交易的报价方式

      (1)方式:在外汇市场上,银行采取双报价方式。即同时报出买价和卖价

      (2)特点

      [1]报价采用省略方式,只报出汇价小数点末两位数字

      【注】:例如1美元兑换人民币6.2427/37(27/37),斜线左边为报价银行的外汇买入价,右边为卖出价。买卖价差用点数表示,1点=1/10000,上述报价的价差是10点。

      [2]报价限于一定数量的外汇交易

      [3]银行报价的买卖价差一般反映银行的交易成本

      [4]银行给出报价都是从自身经营角度出发的,反映了银行外汇需求状况和经营状况

      (3)外汇行情:是指外汇市场上外汇交易的情况。

      【注】:外汇行情包括外汇交易的币种、交易方式、交割期限、交易规模和交易价格。

      3、外汇交易的主要方式

      (1)即期外汇交易

      [1]定义:指外汇买卖成交后,交易双方当天或两个交易日内办理交割手续的一种交易行为。

      [2]报价方式:报价银行在报价时一般采用双向报价法。采用直接报价法时,银行报出的外汇交易价格是外汇买价在前,卖价在后。采用间接标价法时,银行报出的外汇交易价格是外汇卖价在前,卖价在后。

      [3]报价的最小单位(基本点):是标价货币的最小价格单位的1%。

      (2)远期外汇交易

      [1]定义:是指市场主体在成交后,按照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一般是在成交的3个工作日后),按照规定日期交割的外汇交易。

      [2]类型直接的远期外汇交易:指直接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做交易,而不在其他市场上交易。

      期权性质的远期外汇交易:即赋予企业在交易日后的一定时期内进行交易。即期和远期结合型的远期外汇交易:既在即期外汇市场上又在远期外汇市场进行相应交易。

      [3]报价方法:直接报价和间接报价

      [4]远期外汇交易的作用:套期保值、调整银行的外汇头寸、进行外汇投机等。

      4、外汇交易的其他方式

      (1)套汇

      [1]定义:是指人们利用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

      通过买进和卖出, 赚取外汇利润的行为。它又可以分为直接套汇和间接套汇两种。

      [2]类型

      直接套汇:是指利用两个外汇市场上某种货币的汇率差异,同时在两个外汇市场上一边买进,一边卖出。

      间接套汇:是指至少在三个外汇市场上买进卖出,赚取汇差。

      【注】: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否存在间接套汇机会的方法是汇率的连乘积是否等于1,如果等于1,说明没有套汇机会,如果不等于1,则存在套汇机会。

      (2)套利:是指在两种货币资金短期利率出现差异的情况下,将资金从低利率兑换成为高利率货币,赚取利率差的外汇交易行为。

      (3)外汇掉期

      [1]定义:是指在外汇市场上,交易者在买进一种货币的同时卖出交割期不同的等额的同一种货币的交易。

      [2]类型

      即期对远期:是指在买进或卖出一种货币的即期,同时卖出或买进同一种货币的远期做法。

      远期对远期:是指买进或卖出一种货币较短的远期,同时卖出或买进该货币较长的远期。

      (4)外汇期权:是指交易双方按照协定价格就将来是否购买某种货币或是否出售某种货币的选择权达成的一个合约。

      (5)外汇期货:是在有行的交易市场,通过结算所下属的成员结算公司或经纪人,根据成交单位、交割时间标准化的原则,使固定价格买进与卖出远期外汇的一种业务。

      【汇率决定理论】

      一、汇率决定的基础

      1、不同货币制度下的汇率决定与变动

      (1)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铸币平价(以两种金属铸币含金量之比得到的汇率)

      (2)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法定平价(由纸币所代表的金量之比决定)。

      (3)纸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在国内所代表的实际价值。

      【注】:货币的实际价值是指货币的对内价值,体现在货币在国内购买力的高低。

      2、纸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顺差,外汇汇率上涨,本币对外币贬值

      (2)利率:利率水平提高,外汇汇率下跌,本币对外币升值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提高,外汇汇率上涨,本币对外币贬值,对内也贬值

      (4)财政政策: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外汇汇率下跌,本币对外币升值

      (5)货币政策: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外汇汇率上升,本币对外币贬值

      (6)投机资本:影响情况不确定

      (7)政府的市场干预

      (8)一国的经济实力

      (9)其他因素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

      1、理论基本内容

      (1)理论提出者:卡塞尔

      (2)理论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其中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一国货币的价值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货币和服务的量所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所决定,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汇率决定理论】

      一、汇率决定的基础

      1、不同货币制度下的汇率决定与变动

      (1)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铸币平价(以两种金属铸币含金量之比得到的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则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些不足之处。

      它的主要观点是: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在运用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得出后,还将根据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2、公式

      (1)绝对购买力平价:

     
    ,其中e表示汇率,pd表示本国综合价格水平,Pf 表示外国综合价格水平。

     

      (2)相对购买力平价:

     
    ,其中e1和e0分别表示报告期和基期的汇率,πd和πf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通货膨胀率。

     

      3、公式的意义:揭示了汇率与相对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上涨时,本币贬值;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下跌时,本币升值。

      4、购买力平价的适用性

      (1)两国价格水平可比,价格统计方法相似,经济结构相近

      (2)时期的选择要合适

      (3)更适合作汇率的长期分析

      (4)受交易成本的影响

      5、理论应用

      (1)汇率的高估与低估:在直接标价法下,当市场汇率高于基准汇率时,称为汇率低估;当市场汇率低于基准汇率时,称为汇率高估。 也就是说, 汇率高估和低估就是指一国货币的名义币值高于或低于基准币值。

      (2)经济发展指标的调整

      6、评价

      (1)优点:购买力平价理论比较令人满意地解释了长期汇率变动的原因。在物价剧烈波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具有相当的意义。

      (2)缺点: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其假设货物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 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它只适用于货物,却忽略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

      三、利率平价理论

      1、理论提出者:凯恩斯

      2、理论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利率水平的差异会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

      投资者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进行利率套利,直到两国货币资产的收益率相等为止。

      3、利率平价成立的前提条件

      (1)国际资本能够自由流动

      (2)外汇市场完全有效

      (3)本国与外国的货币完全替代

      (4)不考虑交易成本

      4、公式:

     
    id if,式中,ef表示远期汇率,es表示即期汇率,id表示本国利率,if 表示外国利率。

     

      5、公式意义:反映了汇率变化率与两国利差(或者收益率之差)之间的关系。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外汇远期升水;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外汇远期升水。

      6、理论意义

      (1)揭示了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2)揭示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

      (3)为套汇套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7、评价

      (1)优点:利率平价理论在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和利率之间建立的密切的联系,并由此揭示了远期汇率的决定。

      (2)缺点:利率是影响汇率的因素之一,不是全部;假设条件苛刻,在实际中大打折扣。

      【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的基本内容

      1、定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经济体(通常指一国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各项经济交易。其中的经济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

      【注】:这里提到的居民是指常驻在一个国家的人口和其他法人或机构,需要注意:(1)个人居民:是指常住在本国的自然人(出口一年以上的除外)。但移民是属于其工作所在国家的居民。

      (2)企业居民:是在一国境内注册登记的企业即为该国居民

      (3)非营利私人团体:属于所在国的居民

      (4)政府居民:包括各级政府都属于所属国的居民

      (5)国际性机构:例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属于任何国家的非居民。

      2、国际收支的演变:最早出现于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3、与国际收支有关的概念

      (1)国际收支顺差与逆差:在国际收支中,当对外交往产生的外汇收入大于支出时,便是国际收支顺差,反之则是国际收支逆差。

      (2)国际投资头寸:是指特定时点上一国的对外资产和负债的状况。

      (3)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用统计表的形式将一国对外货币收支现象及结果加以系统记录所构成的表。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1、定义:是一国根据国际经济交易内容、范围,遵循复式记账原理设置项目和账务,运用货币计量单位对于一定时期的国际经济交易进行分类汇总,而编制出的分析性会计报表。

      2、记账原则

      (1)复式簿记原理:国际收支平衡表是采用复式簿记原理进行登记的。

      (2)交易的计价:采用以市场价格或等值为依据来确定价值的原则。

      (3)计价货币及折算率的选择:主张采用单一制。

      (4)交易的记载时间:采用所有权变更原则。

      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

      (1)账户:是从大的类别反映国际收支的内容。

      【注】:其类型有:

      [1]经常账户: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和经常性转移(二次收入)。

      [2]资本和金融账户: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直接投资证券投资

      [3]净误差和遗漏账户:当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总计贷方数额大于借方数额,从而出现贷方余额时, 则在错误和遗漏净额项下的借方记入与该余额相同的数额;反之,当出现借方余额时,则错误和遗漏净额项下的贷方记入相同数额。

      (2)项目:从小的类别反映国际收支各账户的基本内容。

      (3)国际收支统计中记入借方的项目

      【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的基本内容

      1、定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经济体(通常指一国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各项经济交易。其中的经济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

      【注】:这里提到的居民是指常驻在一个国家的人口和其他法人或机构,需要注意:[1]商品进口

      [2]本国居民在外国旅行或旅游的支出

      [3]本国居民购买外国居民的其他劳务或服务

      [4]向外国居民支付其在本国的投资的收益

      [5]本国居民对外国居民的单方面转移

      [6]本国居民向外国进行投资(资本流出,债权增加)

      [7]外国居民收回其在本国的投资和贷款

      (4)国际收支统计中记入贷方的项目

      [1]商品出口

      [2]外国居民在本国旅行或旅游的支出

      [3]外国居民购买本国的其他劳务或服务

      [4]本国居民海外投资所得的收入

      [5]本国居民接受的馈赠、赔偿和其他单方面转移

      [6]外国居民对本国进行投资(资本流入,债务增加)

      [7]本国居民收回对外投资和贷款

      三、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

      1、国际收支平衡

      (1)定义: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其自主性交易自动相等或基本相等,不依靠调节性交易而实现的平衡。

      【注】:国际收支平衡不等于国际收支平衡表平衡。

      (2)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

      [1]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某种自主性目的而从事的交易。事前交易:经常项目和金融项目

      [2]调节性交易:是为了弥补自主性交易差额而进行的交易。事后交易:储备资产和遗漏差额

      【注】: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只通过自主性交易就能实现基本平衡,就是真正的国际收支平衡;如果自主性交易项目出现差额,必须通过调节性交易来维持平衡,则为国际收支失衡。

      2、国际收支局部差额分析

      (1)贸易差额:即进出口差额。若该差额为零。说明贸易收支处于均衡状态;若该差额为正,说明贸易收支处于顺差;为负,处于逆差。

      (2)经常账户余额:是国际收支表中最重要的收支差额。如果该差额为正,说明实际资源从国内向国外转移;如果为负,说明实际资源从国外向国内转移。

      (3)基本差额:是经常账户加上长期资本的差额。该差额为零,说明国际收支中的基本收支处于均衡状态。不为零,说明处于不均衡状态。

      (4)官方结算差额:是基本差额与私人短期资本流动差额的和。当差额为正(盈余)时,可以通过增加官方储备,或者本国货币当局向外国贷款进行平衡;当差额为负(赤字)时,可以通过减少官方储备,或者本国货币当局向外国借款进行平衡。

      (5)

     

     

      3、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和影响

      (1)类型

      [1]季节性和偶然性失衡:由于生产、消费有季节性的变化,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也会随之变化。季节性变化对进出口影响并不一样,因而造成季节性的国际收支失衡。

      [2]收入性失衡:是指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3]周期性失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4]货币性失衡:是指一国货币价值变动所引起的国内物价水平变化,从而该国一般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比较相对地发生变动,由此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

      [5]结构性失衡:是指当国际分工格局或国际需求结构等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的产业结构及相应的生产要素配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6)不稳定的投机和资本外逃造成的失衡:是指由于利用利率差别和预期的汇率变动或者本国拥有资产的居民与非居民把其资金转移到其他国家,造成该国资本大量外流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2)影响

      [1]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影响本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使得一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

      [2]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对一国货物或服务的出口会产生不利影响、会导致一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会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早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

      1、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

      (1)理论: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度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黄金)的输出与输入自动恢复平衡。

      (2)价格——金币流动机制

      [1]提出者:大卫·休谟

      [2]过程:

     

     

      2、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1)价格的自动调节机制

      [1]理论: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由于外汇储备的流失,导致国内货币供给量下降,物价水平下降, 从而增强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得原来的国际收支逆差逐渐消除。

      [2]过程:

     

      (2)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1]理论:汇率调节是通过货币的升值、贬值来消除顺差或逆差,从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

      [2]过程:

     

      (3)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会使其外汇支出增加,引起国内信用紧缩、 利率上升、总需求下降,国民收入随之减少。

      国民收入减少必然使得进口需求下降,贸易逆差逐渐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也会得到缓和。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会使得其外汇收入增加,从而产生信用膨胀、利率下降、总需求上升,国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因而导致进口需求上升,贸易顺差减少,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4)利率的自动调节机制(略)

      二、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1、理论提出者:琼 * 罗宾逊

      2、前提假设

      (1)其他一切条件不变。 (收入、偏好、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经济充分就业)

      (2)贸易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

      (3)没有资本移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

      (4)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BP=0(初始状态)

      3、主要方法:利用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分析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作用

      4、货币贬值对贸易的影响:在本国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时,若本国货币贬值,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不变,而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品的价格则会下降,下降幅度正好等于货币贬值的幅度,而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品价格下降必然会使得本国的出口量增加,但只有当出口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以外币表示的价格的下降幅度时,出口额才会增加。

      

      5、马歇尔——勒纳条件  【条件】:

      6、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1)国际收支简单数学模型关系公式:

     
    ,式中:B代表本币表示的国际收支差额,e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PX表示以本币表示的出口品价格,PX表示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品价格,M表示本国进口量,X表示本国出口量。

     

      (2)影响

      [1]在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时,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上涨,出口价格不变;或者以外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不变,出口价格下降,贸易条件将恶化。

      [2]在供给弹性无穷小时(等于0时),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不变,出口价格上升;或者以外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下降,出口价格不变,贸易条件可以改善。

      [3]当需求弹性趋于无穷大时,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不变,出口价格上升;或者以外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下降,出口价格不变,贸易条件可以改善。

      [4]当需求弹性无限小时,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上升,出口价格不变;或者以外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上升,出口价格不变,贸易条件将恶化。

      (3)判定公式

     

      7、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是指货币对外贬值之后的一段时间之中,贸易收支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贸易收入才会逐步增加,贸易收支逐步得到改善。这一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

      8、评价

      (1)贬值只改变贸易双方的相对价格,而不改变国内价格是不合理的。

      (2)没有考虑到贬值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3)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不考虑宏观经济中的其他影响因素。

      三、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

      1、理论提出者:詹姆·米德和西奥尼·亚历山大

      核心思想: 只有一国的商品和劳务等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

      该国收支才能改善

      2、吸收理论的基本公式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Y=C+I+G+(X-M)

      其中( C+I+G)表示国内的吸收或支出水平,(X-M )表示贸易收支差额。令A=C+I+G,TB=X-M,则上式我们可以改写成:Y=A+TB或TB=Y-A

      因此国际收支平衡的条件就是Y=A,即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

      如果 Y>A,说明国际收支顺差;反之逆差。

      调节方式:非充分就业时候,增加Y,货币贬值充分就业时候,压缩A,减少吸收

      3、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分析

      (1)基本公式:△TB=△Y-△A和△A=c△Y+Ed

      【注】:吸收的变化分为两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引致支出”效应所产生的变化,这一部分是收入变动的结果,可记作c△Y,其中c表示边际吸收倾向,它等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投资倾向之和。

      第二个部分是,除收入变动之外其他因素的变动对吸收的直接影响或直接效应,记作Ed。

      (2)效应分析

      [1]闲置资源效应:当一国存在闲置资源时, 货币贬值可以刺激国外居民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并且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增加,但由于国民收入增加过程中,国内的吸收也会增加。所以货币贬值的效应的正负,需要通过编辑吸收倾向的大小来判断:当边际吸收倾向< 1 时,国内吸收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国际收支改善;当边际吸收倾向= 1 时,国际收支不变;当边际吸收倾向> 1时,国际收支恶化。

      [2]贸易条件效应: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根据弹性分析论的结论,只有在m x x m 时,货币贬值才可以改善贸易条件,但在通常情况下,贬值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和国际收支恶化,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得国民收入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国内吸收下降,同样最终效应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当边际吸收倾向< 1 时,国内吸收的增加大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国际收支恶化;当边际吸收倾向= 1 时,国际收支不变;当边际吸收倾向> 1 时,国际收支改善。

      [3]资源配置效应:货币贬值一般会导致政府管制的放松,可以改善国际收支。

      【注】:资源配置效应在亚历山大最初分析中并不存在,而是后来的马克卢普进行了补充。

      4、货币贬值的直接效应

      (1)现金余额效应

      (2)收入再分配效应

      (3)货币错觉

      (4)其他效应

      5、吸收分析法的政策主张

      (1)是增加收入的支出转移政策:货币贬值政策、贸易管制政策。

      (2)是减少吸收的支出减少政策:紧缩性货币、财政政策、收入管制政策。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

      1、代表人物:Herry·Johnson

      2、理论基?。?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货币主义学说

      3、核心内容:从货币的角度而非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通过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使其平衡,反对政策干预)。货币分析法强调国际收支的货币特征, 即强调货币供求在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中的作用。它将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直接联系在一起,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是因为其国内货币供给超过了货币需求;而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则是因为其国内货币供给低于货币需求。在固定汇率下, 国际收支失衡可通过货币供给的自动调整以适应货币需求这一过程加以恢复;在浮动汇率下, 国际收支失衡可通过汇率的变化来自动调整。

      五、国际收支调节的结构分析法(略)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手段

      1、政策目标

      (1)经济增长(长期)

      (2)充分就业

      (3)物价稳定(内)

      (4)国际收支平衡(外部目标)BP平衡

      【注】:内部均衡: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

      外部均衡:与一国经济运行相适应的适当水平的经常账户余额

      2、开放经济的政策手段

      (1)支出调整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是通过实施支出调整政策可达到改变支出水平,从而改变收入水平的目的,其实质是对总需求的水平进行管理。

      (2)支出转换政策: 是指能够通过影响本国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改变支出结构的政策。

      (3)直接管制:是指政府采取直接的行政控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汇率

      3、丁伯根法则和米德冲突

      (1)丁伯根法则:政策工具数目不能少于政策目标数目。即实现n 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 n 种相互独立的有效的政策工具。

      (2)米德冲突: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难以动用支出转换政策,作为政策工具,在只有支出调整政策可供政府使用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和通货膨胀并存;逆差和国际经济疲软并存)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可能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就被叫做米德冲突。

      4、内外均衡的政策组合

      (1)蒙代尔原则:政策工具要运用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目标。

      (2)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货币政策用于实现外部均衡,财政政策用于内部均衡。政策指派和组合正确至关重要

      (3)斯旺图形:汇率政策可以实施的前提下,通过支出调整和支出转换政策来实现内外均衡的目标

      5、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

      (1)研究开放经济中小国在资本完全流动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手段

      1、政策目标

      外部均衡:与一国经济运行相适应的适当水平的经常账户余额

      2、开放经济的政策手段

      (1)支出调整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是通过实施支出调整政策可达到改变支出水平,从而改变收入水平的目的,其实质是对总需求的水平进行管理。

      (2)结论:资本完全流动时候,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失效;浮动汇率制度下相反资本完全流动 +固定汇率制:对冲操作毫无意义且会使得固定汇率制度崩溃

      (3)意义:

      1)资本完全流动时候,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冲突

      2)三元悖论基础

      二、固定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1、国际收支均衡线——BP曲线

      (1)BP 曲线(斜率一般正斜率)是满足国际收支均衡的各种利率I和国民收入Y的组合

      (2)BP=(X-M)+(AM-AX)=0—>M(Y)-X=AM(i)-AX(i)【两个都是增函数】——>NM=NF

      3、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补充知识点: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LM 向右移动;扩张的财政政策使得LM;IS 向右移动

      (1)资本完全流动时(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E点在 BP右下方,内部均衡,外部逆差,调整:外汇收入小于支出;外汇供不应求,外汇升值,本币贬值(但是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币不能贬值);政府需要让外汇升值,投放外汇收回本币E点在BP左上方,内部均衡,外部顺差,调整:

      此时,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非常有效:不影响利率,但是带来国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2)资本完全不流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1)短期:利率下降,收入上升,国民收支经常账户恶化

      (2)长期:恢复原状,但是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长期无效)财政政策:

      (1)短期:利率下降,收入上升,国民收支经常账户恶化

      (2)长期:恢复原状,利率上升(长期无效)

      (3)资本不完全流动

      总结:固定汇率制度下,长期货币政策都无效,财政政策一般有效(资本完全不流动时候除外)

      【国际货币制度】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概念及内容

      1、定义:国际货币制度是指各国政府共同遵守的为有效地进行国际间各种交易支付所作的一系列规定、做法和制度安排。

      2、主要内容

      (1)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和供应

      (2)汇率制度的确定

      (3)国际收支调节的方式

      3、国际货币制度的分类

      (1)以汇率为标准,分为:固定汇率制度、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自由汇率制度。

      (2)以国际储备形式为标准,分为:金本位制度、金汇兑本位制度、信用本位制度。

      二、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1、国际金本位制度

      2、国际金块本位制度及金汇兑本位制度

      3、布雷森顿体系

      (1)概述:建立于

      1944年7月,蓝本为怀特计划。运转了25年。决定了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作出既定的比价。

      确定了“二战” 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的原则和运行机制。

      (2)主要内容

      [1]建立了国际金融组织

      [2]黄金与美元作为唯一的国际储备和国际清算货币

      [3]实行了可调整的盯住汇率

      [4]资金融通

      [5]取消了外汇管制

      [6]设立稀缺性货币条款(目的是减少货币升值压力)

      (3)作用

      [1]刺激了需求和经济增长

      [2]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3]减轻了一些国家货币的内在不稳定性

      [4]缓和国际收支?;?、债务危机、金融动荡等,推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4)缺陷

      [1]清偿能力与信心的内在矛盾

      [2]调节机制失灵

      [3]无法执行稀缺性货币条款

      4、牙买加体系

      (1)成立时间:1976年1月8日

      (2)主要内容

      [1]汇率安排多样化,浮动汇率合法化

      [2]国际储备多样化,自由兑换的货币均可以作为国际储备

      [3]黄金非货币化

      [4]创造了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储备与清算货币

      [5]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6]增加了成员国基金份额

      5、欧洲货币体系

      (1)成立时间: 1979 年 3 月 13 日

      (2)理论依据: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最适度货币区是指由一些符合一定标准的地区所组成的独立货币区)

      (3)主要内容

      [1]创设欧洲货币单位(ECU)

      [2]扩大了原来的对外联合浮动体系,完善了成员国间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3]加强了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的作用

      三、国际金融机构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间的国际金融机构

      2、世界银行集团: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负责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

      3、国际清算银行:宗旨是促进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为国际金融运作提供额外的便利,并作为国际清算的受托人或代理人。

      4、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老师二维码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云南自考伴”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二维码以过期,请重新刷新

    上一篇:云南自考00079保险学原理押题资料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云南自考专业

    云南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查看云南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

    进入在线刷题